|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春兰 » 辽宁 » 铁岭 » 正文

“双创”推动成都发展迈向高质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30  浏览次数:123
核心提示:成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丰硕、品牌彰显。图为科学城 记者 胡大田 摄“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10月9日至15日,2018年全


成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丰硕、品牌彰显。图为科学城 记者 胡大田 摄

“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10月9日至15日,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将正式举行。这一次,成都是“主场”。

作为本届活动周的主会场,成都将举办启动仪式、主题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创业代表座谈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进会、创业乐天府、创新星空间、“黑科技”每日秀等重点活动。目前筹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都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坚定贯彻、务实行动让成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双创”成绩单——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39万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万亿元;天府新区、郫都区、四川大学、中国电信(成都)、新希望集团等5家单位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可以说,成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丰硕、品牌彰显,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的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一大批创新创业举措正释放巨大红利,在成都高质量发展“答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引领】

整体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效率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突出质量效率并重,成都全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链条,整体构建以高校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军民深度融合的城市创新体系。

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转化热情?直击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痛点、难点?在全国率先探索了“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中阻梗”,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成都乃至全省高校院所。截至2018年7月,试点已拓展到全省20所高校院所,超过400项职务科技成果成功得到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成都以科技“三权”改革为动力推进创新。同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上,成都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蓉布局数据中心、研发中心,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新增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9家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18年7月,全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达到110家。

创新为本,高端引领,成都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效益的成效远不止于此。

构建校院企地合作共同体,成都规划建设了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等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带动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与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约项目227个,预计后期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500亿元,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与国内外大学签约全覆盖,推动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形成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市共认定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企业35家、军民融合企业581家;全市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重大项目71个,总投资超过9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正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37亿元、增长13.4%,2018年将突破1000亿元;探索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等创新举措。

【改革先行】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成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2013年,靠着“3万元起步”的曾途没有想到,一手创立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创业3年估值达到25亿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亿元的E轮融资。

创办4年获4轮融资,仅C轮系列融资就高达4亿元,医联创始人王仕锐又带来了最新消息,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企业,医联目前已汇集了超过43万名医生。

两家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成立时间短、几何式增长,新经济增长爆发力可见一斑。

如何积极营造新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成都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创新创业的新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暨双百工程,成都新经济在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新潮传媒成为我市第一家“独角兽”企业,极米科技、医云科技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流量经济指数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

同时,着力深化促进创新创业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高新区、天府新区开展内设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设立承担改革创新、科技与新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等职能办事机构,打破身份、职级、年龄、区域限制,实施全员聘用,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高新区改革后部门共划转职能202项、优化合并职能85项,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切合创新创业发展需要。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助推作用不言而喻。制定出台“知识产权十条”等政策措施: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累计审结发明专利申请7万余件:在郫都区率先成立首个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获批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小镇;获批全国唯一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进一步放宽专利代理准入条件,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增至75家;在天府新区成立西部首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成都正紧紧围绕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人才优先】

践行“新人才观”

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以人才资源为城市发展第一资源,成都秉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红利支撑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城市未来。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更多地取决于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在给成都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去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12条”发布,这是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成都向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敞开大门。

同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对不同人才群体分类施策,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医保、创业扶持等精准化多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加快构建符合城市需要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本协同发展体系。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持续大力引才聚智。自2017年7月20日人才落户实施短短一年时间,本科以上学历落户超过23万人,70%以上青年人才在成都成功就业创业。截至2018年7月,全市累计聚集“两院”院士3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3名,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成都还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持续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高水平举办4届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成都“菁蓉汇”“创交会”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吸引了近700家(次)创投机构、1400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61.5万余人以多种方式参与,累计交易额超过750亿元。

【市场主导】

整合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建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成都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有效对接。

全方位构建众创空间体系。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和郫都区“菁蓉小镇”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N”个双创载体特色区。目前,成都“3+M+N”众创空间体系已初步形成,共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00家,面积594万平方米。面向未来,成都计划到2022年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36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形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示范带动、全国领先的创业支撑体系。

同时,高标准建设中韩、中法、中德等合作创新平台,建成启用中国—欧洲中心,成都正加快建设开放合作载体。截至2018年7月,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达到287家;驻蓉外国领事机构达到17家。聚焦省内开放合作载体建设,成都服务市(州)构筑创新共同体,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获批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政策在成德绵初步实现共通共用。

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上,成都紧紧围绕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引导银行资金、创投资本、保险资金等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启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一期基金已投入运行100亿元。引导组建14只、总规模12.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着力解决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首投难、首贷难问题。

同时,坚持投贷贴多措并举,提高政府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截至2018年7月,“科创投”帮助70个项目完成投资,获得股权投资4.9亿元,“科创贷”支持1294家企业(团队)获得债权融资超过28.5亿元,“科创贴”共为1939家企业提供补助金额2.4亿元。(记者 徐璨)

 
 
[ 春兰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春兰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